周公奠基儒家学说
作为伟大的政治家、思想家,周公不仅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,把我国的古代文明推向新的巅峰,而且还是中国儒学的先驱,被后世尊为儒家“元圣”。他的“敬德保民”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础。
在社会关系激烈变动的春秋末年,孔子“崇周”,向往“郁郁乎文哉”的“周公之治”,他孜孜以求的便是周公的事业。在孔子心目中,周公是最为令人敬服的古代圣人,他甚至常常“梦见周公”。孔子后学也都推崇周公,儒家“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,宗师仲尼”,尧、舜、禹、汤以及文、武、周公思想是儒学体系的主要来源,但对孔子和早期儒学影响最大、最直接者还是周公。
周公去世后,鲁国建太庙奉祀周公。鲁人自不忘祖述“先王之训”,追忆“周公之礼”。唯其如此,后人才赞叹周礼尽在鲁国。鲁地本来就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,鲁国建立后,周人又以此为经略的重点。鲁国因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而成为周代的“文物之邦”,儒学则由于鲁为“文物之邦”而兴而盛。孔子之学导源于周公,汉代以后常常“周、孔”并称,“周孔之学”几乎成为儒学的代名词。
周公的顺天应时思想对儒学影响很大。《逸周书》集中体现了周公的天命观以及政治主张。周公看清楚了历史大势的发展变化,多次说到“天命”、“天道”,他希望“顺天”、“敬命”,反对不顺应时势的做法,认为应当“明势”,“应时作谋”,反对逆“时”而动。包括孔子在内的原始儒家,恰恰十分主张“时变”,“时中”,与时偕行,反对“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”。儒家主张在变化了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,这是其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。
儒家仁的思想也与周公密不可分。作为儒学的创始人,孔子不仅从方方面面论述“仁”,主张为仁行仁,而且希望整个社会都相互仁爱,孔子这一思想的源头正是来自周公。据《周书序》,《宝典》为武王告周公以仁德为宝而作,其记载武王与周公在往返对话中多次说到了“仁”。这些内容涉及到王者修身、择人、敬谋、慎言的原则,重点讲信、义、仁,而其落脚点在于“仁”。从文王到武王,由武王而周公,再由周公到成王,他们谈论“仁”,重视仁德,可谓一以贯之,当然,孔子仁的思想内容或与《逸周书》的论述有所不同。但毕竟《宝典》篇最根本的思想还是谈论“仁”,不难想象,孔子的仁的思想与之会有重要联系。
© 2007-2030 m.okjm.cn
QQ:11529871 web@okjm.cn